第36章(1 / 2)

【注意:她口中的无能秦君不是胡亥,是她自己。】

【秦二从来都不承认胡亥是秦君。】

【不止是这个,她写的祭文中也自认她该为这场惨剧负责。】

【直系血亲永免徭役首次被秦二提起,就是在新安城祭时。】

此怨难消,此怨却已尽消。

新安城二十余万秦卒被坑杀,有胡亥的苛政与愚蠢,有章邯的投降,有项羽的下令。

唯独和秦二没有关系。

她只是在事后招降项羽、依旧重用章邯,故而招致迁怒。

她带着胡亥的头颅前来祭奠亡魂。

她将责任归咎己身。

她承诺亡魂的血亲永免徭役。

够了吗

当然够了。

这些比项羽和章邯的性命贵重得多。

天幕之外的秦人终究没有埋骨新安的亲属与同袍,故而能够如此轻易地散去怨恨。

………

章邯再无恃才之傲,向章台宫处稽首。

此生此世,章邯为太子所用,万死不敢辞。

项羽一声不吭地擦枪。

他不认为坑杀秦卒有错,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看到秦二的作为,会觉得心里堵得慌。

………

陈平轻叹一声。

项羽坑杀二十余万秦卒,这是不死不休的仇恨。

秦二招降他,代价将是被所有秦卒、以及秦卒的亲属怨恨。

那时的秦人不知道秦二将是亘古未有的圣皇。

他们只会觉得秦二视秦卒的性命于无物,甚至恨她胜过恨项羽章邯。

若她没有提前处理好民愤,招降项羽之日,就有可能变成再次举世反秦之时。

此局难破,秦二却成功破解。

因为时机——她在两年后才招降项羽。

即便早就知道她将永免秦人徭役,在看到她将坑杀之罪揽于己身、以国力弥补秦卒伤痛时,他依旧深受触动。

那时的秦人却是第一次听到“直系血亲永免徭役”这般石破天惊之语。

民心归矣。

但陈平并不认为秦二获取民心,只是为了两年后能够顺利招降项羽。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她又怎知项羽能活着被招降

正如天幕所言,新安城祭最重要的目的应当是成为军功爵制改革的基石。

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

被坑杀的秦卒直系血亲永免徭役,那其他为秦战死的秦卒呢

将永免徭役作为改制内容,秦二对军功爵制的改革将会获得所有秦卒的拥护。

此为造势。

………

萧何面色沉重。

秦历15年,项羽坑杀降卒二十余万。

两年后项羽降秦。

这段时间足够秦人放下对项羽的仇恨吗

就算秦二以新安城祭获得民心,但招降项羽一事还是太过冒险。

极易引发民变。

两年时间,远不足以让秦二获得如今这般声誉,那时的秦人不会视她为圣皇。

若秦二向他问策,萧何必定会建议她诛杀项羽,以全民意。

………

蒙恬、李信等秦将羞愧难当。

他们猜到太子招降项羽的原因了。

蒙恬北却匈奴七百余里,但远远做不到歼灭匈奴,面对的还不是有精骑三十万的匈奴国。

即便是现在的大秦,精骑也不足六万!

数年内战后、人口锐减八百万的大秦必定凑不出六万精骑。

又怎么去侵吞匈奴

项羽在与韩信的一战中,以三万骑兵打穿韩信四十万军阵。

想必在此之前也展现出了极高的率领骑兵作战的能力。

是秦将无能,才让项羽此獠得以苟活!

………

嬴云曼知道项羽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之称。

但此前她并不清楚项羽究竟有多勇。

她也是在天幕上看到项羽以三万骑兵破韩信四十万军阵,才确定他在率领骑兵作战方面的卓绝天赋。

所以才会传令各关津放行,准许项羽前往上郡。

只要项羽在与韩信决战之前展露出哪怕一半的水准,天幕上的秦二都必须保下他。

项羽无疑是对付匈奴骑兵的最佳选择,没有之一。

杀项羽,可平民愤收民心,却会让大秦在对匈奴作战时付出更高昂的代价,将有更多秦卒战死异乡。

招降项羽,受秦民之怨。

嬴云曼知道,为了活着的秦卒,她甘受此怨。

至于有可能发生的民变——不,那不可能发生。

直系血亲永免徭役,这是秦二世的承诺,且已经施行两年。

造她的反,谁敢保证这项政策还能继续推行

被坑杀秦卒的血亲不可能反她,再怎么怨恨也不会造反,甚至会阻止他人造反。

加上军功爵制改革必将纳入“永免徭役”,秦军也不会反她。

最新小说: 帝国王权 最终领主 从迎娶织女开始修仙 执掌五雷行两界 从家族宝树苟成万古世家 遮天之太古圣皇 气运词条,从九龙夺嫡开始 莽荒纪之我是垒展 遮天:从平定黑暗纪元开始 遮天:穿越圣体,镇压黑暗动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