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甘草,可是一门学问。”小桂耐心地解释道,“生甘草,需拣去杂质,洗净后浸泡至八成透,捞出润透切片,晾干即可。而蜜炙甘草,则要将甘草片与炼熟的蜂蜜加少许开水拌匀,稍闷片刻,再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百斤甘草片,需用炼熟蜂蜜二十五到三十斤。古籍中也有记载,用酒浸蒸或浆水炙热等方法,各有其妙处。”
“入药时,甘草可煎汤服用,用量一般为一钱五分到三钱。”小桂继续说道,“它能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可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则能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
“比如,若遇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可将炙甘草与人参、茯苓、白术等配伍,煎汤服用,能补益脾胃。”小桂娓娓道来,“若因误食毒物,或药物中毒,甘草煎汤内服,可缓解毒性。《千金方》中记载,甘草能解百药毒,乌头、巴豆中毒皆可用之。”
“甘草还能缓急止痛。”小桂补充道,“《伤寒杂病论》中的芍药甘草汤,用芍药养阴缓急,甘草缓解止痛,可治腿脚痉挛、疼痛。还有甘麦大枣汤,能治脏躁,类似于现代的抑郁症,多见于更年期女性或产后抑郁。”
“师父,那甘草是不是能治很多病?”格桑眨着大眼睛问。
“是啊,甘草性味甘平,能入脾、胃、肺经。”小桂点头道,“它最大的特点是能调和诸药。许多方剂中,都有甘草的身影,或增效,或解毒,或调和药性。就像一个善于协调的长者,能让各种药材各司其职,发挥最大的功效。”
“但甘草虽好,却也不可多用。”小桂提醒道,“《药品化义》中说,甘草味厚而太甜,补药中不宜多用,否则恐恋膈不思食。凡事皆有度,用药亦然。”
几个徒弟听得入神,仿佛这小小的甘草,已然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片药田。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甘草的学问,更是师父在教他们,如何从一草一木中,读懂生命的智慧。
大徒弟山药脑子里一闪,也忽然发言:“师父,我想起来了,有一次一位小姑娘怕吃药太苦,所以您给她在里面加了甘草调和药味,不那么苦了,她才喝下去的。”格桑又念叨着:“下次药太苦了,我也抓一把甘草放进去。”
小桂一看赶忙开口指导,生怕说晚了,让徒弟们学错了。“山药说的非常对,甘草是可以调和药的味道,但是那是跟着病患的病情需要增加的,有些就不适合甘草调和药味,可能就要换成甜叶菊或其他药材。”
小桂顿了顿,接着说道:“甘草虽好,但并非万能。它性味甘平,入脾、胃、肺经,调和药性是它的长处,但也需因人而异。比如,若患者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用炙甘草补脾益气是再合适不过的;但若患者体内有实热、湿盛,或者腹胀满闷,甘草反而会加重病情。”
小桂轻轻捻起一朵甘草花,放在掌心,仿佛在和它对话:“甘草这味药,就像一个温和的长者,能调和百药,让方剂中的寒热温凉达到平衡。但它的力量也在于‘调和’二字,若是滥用,反而会适得其反。”
“比如,甘草与人参、白术、茯苓配伍,能健脾益气;与干姜、细辛搭配,可温肺化饮;与黄芪、白芍同用,能缓急止痛。但若一味贪图它的甜味,随意添加,不仅无法发挥它的功效,还可能引发水肿、腹胀等问题。”
小桂看向格桑,语重心长地说:“格桑,药不是糖果,不能随意添加。甘草虽能调和药味,但它的本质是药,是用来治病的。若不根据病情盲目使用,哪怕再好的药材,也可能成为负担。”
格桑听了,脸微微红了,低头不语。小桂却并不责怪,反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柔声说道:“知错能改就好,你们还小,多学多问,自然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几个徒弟听了师父的教诲,都默默点头。他们知道,这不仅仅是关于甘草的学问,更是师父在教导他们,如何在用药时做到谨慎、精准,不盲目跟从,而是根据病情灵活变通。
小桂看着徒弟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她知道,这些孩子终有一天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医者,而她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颗敬畏之心和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