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九年,北方局势剑拔弩张。
宁王朱权于王府军帐之内,与将领陈亨、刘真、卜万研讨边防要事。军帐内,巨大军事地图悬于中央,烛火映照山川标识与兵力部署。
朱权负手紧盯着地图,精准剖析北元势力布局,条理清晰地阐述道:“北元此番屯兵边境,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暗有部署。其主力集结于东北方向,意图吸引我军主力,而西北方向虽兵力薄弱,却可能藏有奇兵,待我军调动后,趁机突破防线。我军需提前谋划,在西北布下疑兵,迷惑敌军,同时在东北做好伏击准备。”
一番分析鞭辟入里,在场将领纷纷颔首称是,尽显其善谋之名。
王府侍卫长霍风匆匆入帐呈上紧急密报。朱权接过密报读罢,面色平静,心中却如疾风骤雨般迅速盘算开来。
他心里清楚,在朱元璋对藩王严格管控的洪武时期,被弹劾私自挪用藩库物资一事绝非小事。
他即刻召集对接属官商讨对策,思维缜密,迅速安排属官各司其职,整理物资明细、斟酌奏章、呈交官府,全力应对弹劾。
属官们领命而去,朱权每日密切关注朝廷动向,从各方反馈中敏锐捕捉信息,巧妙调整应对策略。
果不其然,没过几日,锦衣卫便抵达大宁,协同地方官员、三司人员迅速展开对藩库物资的调查。
朱权一边全力配合调查,一边在王府属官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准备各种文书、证据。
他安排纪善从道德礼制辩护,强调救灾乃仁义之举,令典宝妥善保管物资调配印信凭证,应对会审。
在会审过程中,面对诸多刁难问题,朱权凭借事先的精心谋划,镇定自若,一一从容应对,巧妙化解危机。
弹劾危机刚解,大宁便突发罕见旱灾。
田间土地干裂,一道道沟壑仿若大地干涸的唇,百姓面黄肌瘦,扶老携幼,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
与之相对,王府众人脚步匆匆,全力筹备救灾物资,试图为这绝望的局面带来一丝生机。
朱权心系军事防御,却也明白救灾刻不容缓。他即刻行动,将救灾事务托付给王府长史周怀瑾、谋士顾爻、幕僚晏昭、内官监太监陈福、王府典簿苏致和,还有宁王妃张氏。
朱权深知救灾与军事防御需双线兼顾,于是制定了严格的时间管理与任务统筹机制。
每日清晨,朱权先听取救灾汇报,指示优先向西北重灾区调配物资、挖掘新水井;随后半个时辰处理军事要务,审阅军情密报并令各营警惕北元;中午召集各方负责人,统筹协调救灾与军事的资源和人力分配。
朱权严肃叮嘱王府长史周怀瑾统筹救灾全局:“怀瑾,按规制,你要先与布政使司的左布政使、右布政使沟通协调,明确双方权责。梳理受灾区域和人口,列出救灾物资需求清单。顾爻、晏昭,着重从策略谋划协助;陈福,清点库存,合理分配物资并做好转运对接;苏致和,梳理救灾物资账目,每日汇报。王妃,有劳你组织王府女眷及城中妇女,为受灾百姓筹备生活物资。大家务必以‘仁政’理念为指导,心怀百姓,尽快缓解灾情、稳定民心。”
周怀瑾凭借王府信誉与政策承诺说服乡绅,使其响应捐物。
在救灾过程中,周怀瑾敏锐察觉到地方富户乡绅的深层诉求。这些富户乡绅平日里依赖王府在地方的影响力,维持自身产业发展。救灾后,他们期望能得到朝廷的旌表,在地方享有更高声誉,同时在商业税收、土地政策上获得一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