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28章 李世民《冬狩》

第28章 李世民《冬狩》(1 / 2)

太宗李世民诗之二十七

冬狩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楚踣争兕一作麑殪,秦亡角一作解鹿愁。兽忙投密树,鸿惊起砾洲。骑敛原尘静,戈回岭日收。心非一作悲洛汭逸,意在渭滨游。禽荒非所乐,抚辔更招忧。

凛冬狩迹中的治世哲思与家国情怀:唐太宗《冬狩》深度解析

《冬狩》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传世佳作,诗人借冬季狩猎的场景,抒发了对治国理政的深刻思考。诗作于肃杀凛冽的冬景描绘中暗藏王道经纬,于金戈铁马的狩猎情节里渗透忧患意识,在十联四十句间构建起一个蕴含丰富哲理与政治智慧的诗意世界,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的经典之作。

逐联赏析:字句间的冷峻冬景与深沉思索

首联: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

开篇“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诗人运用“烈烈”“惨惨”这两组叠词,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着读者的感官,瞬间营造出一种天地肃杀的

磅礴气势。寒风呼啸着席卷大地,阴云沉重地压向天空,这既是对严冬恶劣气象的如实描绘,又巧妙地隐喻了隋末乱世遗留下来的衰败与动荡气息。“烈烈”的双声词发音,仿佛寒风的尖啸,“惨惨”的叠韵词则如同阴云的低沉压迫,二者形成的音律压迫感,为全诗奠定了极为厚重的基调,深刻地暗示了贞观初年国家百废待兴、艰难起步的时局,让读者在诗的开篇便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严峻。

颔联: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

白霜浓重地覆盖着广袤的低湿之地,坚冰厚实得封锁了清澈的溪流,这一组意象群极具表现力。它们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冬日大自然的雄浑伟力,更暗合《周易》中“履霜坚冰至”所传达的忧患意识。“凝”“结”二字力透纸背,仿佛能让人触摸到霜冰的坚硬质感。在这里,霜冰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恰似律令制度,严明而不可侵犯;广隰清流则如同天下民生,虽柔弱却充满生机。这一隐喻揭示了治国需刚柔并济的深刻道理,体现出李世民对国家治理的深入思考,即在推行严明制度的同时,也要关注民生,给予百姓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颈联: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

“金鞍移上苑,玉勒骋平畴”,“金鞍玉勒”这些华贵的器物,彰显出皇家的威严与富贵,而“移”“骋”两个充满动态感的动词,则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活力与务实精神。从宫廷的上苑到广阔的平畴,这一空间的转换寓意深远,暗示着李世民的治国视野不再局限于宫廷的狭小范围,而是拓展至民间的广阔天地,这与他在《帝范》“君体篇”中所倡导的“抚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礼”的治国理念高度呼应,体现出他作为帝王对国家全方位治理的决心与抱负。

颔联: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

“旌旗四望合,罝罗一面求”,此联描绘的军事布阵中蕴含着深刻的仁德智慧。旌旗在四面八方合围,展示出军容的盛大与威严,而网开一面的做法,则彰显出统治者的好生之德。这里化用了《史记·殷本纪》中商汤“网开三面”的典故,将狩猎战术巧妙地升华为“围三阙一”的用兵哲学。这体现出唐太宗“王者之师,有征无战”的战略思想,他深知战争的残酷,追求以最小的代价实现和平与稳定,通过道德与智慧的力量来赢得人心,而非单纯依靠武力的征服。

颈联: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

“楚踣争兕殪,秦亡角鹿愁”,李世民借楚秦旧事讽喻兴亡。“争兕殪”暗指楚灵王在章华台射兕的奢靡之举,他不顾百姓死活,沉迷于个人的享乐,最终导致楚国走向衰败;“角鹿愁”呼应秦二世“指鹿为马”的昏聩,秦二世的倒行逆施使得朝廷上下混乱不堪,最终秦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迅速灭亡。这两个历史事件形成了双重历史镜鉴,“踣”(跌倒)与“亡”这两个动词构成了因果链,深刻地警示着穷兵黩武、奢靡腐败必然会导致国家的倾覆。这一警示与尾联“禽荒非所乐”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闭环,体现出李世民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汲取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担忧。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