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42章 喜雪

第42章 喜雪(1 / 2)

太宗李世民诗之四十一

喜雪

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照璧台圆月,飘珠箔穿露。瑶洁短长阶,玉丛高下树。映桐珪累白,萦峰莲抱素。断续气将沉,徘徊岁云暮。怀珍愧隐德,表瑞伫丰年。蕊间飞禁苑,鹤处舞一作舞处忆伊川。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逐联及整体赏析

雪落贞观,治道凝思:李世民《喜雪》解读

唐太宗李世民的《喜雪》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帝王诗。诗人以雪景为切入点,将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政治隐喻紧密融合,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贞观之治“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以及“天人感应”的哲学思考。

逐联赏析

首联:碧昏朝合雾,丹卷暝韬霞

首联描绘了一幅昼夜交替的景象,“碧昏”描绘了清晨青天被晨雾笼罩的朦胧之态,“丹卷”则展现了傍晚晚霞渐渐收敛的画面。这昼夜的更迭,实则暗喻着治理国家需要兼顾明察秋毫与隐忍待时。晨雾弥漫,恰似政策初行时,尚处于摸索阶段,前路充满未知与探索;晚霞收敛,又仿佛在提醒为政者,即便取得成就,也应保持谦逊,不居功自傲。这与《帝范》中“明慎政体,宽猛相资”的执政智慧高度契合,体现出唐太宗对治国理政的深刻理解和精准把握。

颔联:结叶繁云色,凝琼遍雪华

此联将自然景象与政治理念巧妙转译。“结叶”如同法令条文,繁密细致,构建起国家秩序的框架,象征着贞观时期法度严明;“凝琼”则把德政比作高洁的冰雪,纯净且润泽万物,寓意着仁政广施,惠及百姓。云雪交织的美妙意象,深刻揭示了贞观时期在治国过程中追求“法度”与“仁政”之间平衡的艺术,也与《贞观政要》中“以刑辅德”的治理逻辑不谋而合,展现出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时刚柔并济的策略。

颈联:光楼皎若粉,映幕集疑沙

颈联对宫廷雪景进行微观刻画,尽显皇家威仪下的朴素之美。雪后的楼阁洁白如敷上一层细粉,光线映照下熠熠生辉;帘幕上的积雪,看上去仿佛是聚集的细沙,细腻而真实。这工笔描摹的建筑细节,不仅展现了雪的纯净与美丽,更体现出李世民“去奢省费”的治国理念,是对《帝范》中“宫室卑陋,而尽力农桑”务实精神的生动实践,彰显出一代帝王的勤俭与对民生的关注。

颔联:泛柳飞飞絮,妆梅片片花

这一联打破了常规的季节限制,让柳絮(春景)与梅花(冬景)在同一画面中出现,看似违背物理时空,实则蕴含深意。它暗喻着贞观新政突破陈规旧制的革新魄力,正如《周易》中“穷则变,变则通”的哲学思想所倡导的,在面对困境时勇于变革。同时,这也呼应了贞观时期“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策略,不被传统的门第、资历等观念束缚,大胆启用贤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尾联:傥咏幽兰曲,同欢黄竹篇

尾联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唐太宗的政治理想。“幽兰曲”源自孔子的《猗兰操》,象征着士人的高洁品格;“黄竹篇”即周穆王的《黄竹诗》,蕴含着悯农的思想。李世民在此以古喻今,表明自己期望与高洁之士共治天下,与百姓同享欢乐的愿景,充分彰显出帝王心性中对文治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怀,体现出他作为君主的担当与胸怀。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