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239章 武则天《致和》

第239章 武则天《致和》(1 / 1)

武则天诗之二十六

唐大飨拜洛乐章二

武则天的《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宛如一首震撼人心的宏大交响诗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对天地神灵的无限崇敬之情,同时也饱含着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深切期盼。整体上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远的历史价值。

致和

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首联:“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包藏万宇兮孕八荒。”

诗歌开篇,武则天便以一种极具震撼力的笔触,将天地间那神秘而磅礴的力量展现在世人眼前。“神功不测兮运阴阳”,在古代的认知里,阴阳乃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而天地仿佛一位神秘莫测的主宰者,以其超凡的“神功”,自如地运转着阴阳之力。这种力量神秘而强大,既推动着四季的更迭,又主宰着万物的生长与衰亡,世间的一切皆在其掌控之中,令人心生敬畏。“包藏万宇兮孕八荒”,诗人用极为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宇宙的浩瀚无垠。“万宇”指代世间万物,“八荒”则泛指广阔的边远之地,整个宇宙宛如一个巨大的怀抱,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孕育着万物的诞生与发展。这里的“包藏”与“孕”两个字,赋予了天地一种母性的温柔与伟大,展现出天地孕育万物的神奇能力,仿佛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源自这片神奇的天地。武则天以如此深厚的敬意,将天地自然的伟大与神秘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出她对自然力量的由衷赞美与深深崇敬。

颔联:“天符既出兮帝业昌,愿临明祀兮降祯祥。”

此联将视角从对天地自然的赞美,巧妙地转向了国家的命运与发展,深刻地将天命与国家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天符既出兮帝业昌”,在古代,“天符”被视为天命的象征,它的出现意味着上天对人间统治者的认可与庇佑。武则天认为,既然天命已现,那么唐朝的帝业必将昌盛繁荣。这不仅是她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更是她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一种暗示,强调自己的统治是顺应天命的,具有无可置疑的正当性。“愿临明祀兮降祯祥”,“明祀”指的是庄重而神圣的祭祀仪式,武则天希望通过这样一场虔诚的祭祀,能够感动天地神灵,使其降临庇佑。“降祯祥”则是她对国家未来的具体祈愿,希望神灵能够赐予国家吉祥与福祉,让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一联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国家繁荣的深切期盼,以及她对神灵庇佑的坚定信仰。

整体赏析

通览全诗,《唐大飨拜洛乐章·致和》宛如一幅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通过对天地神灵的热烈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殷切祈愿,全方位地展现出武则天作为统治者的自信与豪迈,以及她对国家繁荣的深切渴望。诗中巧妙运用了“阴阳”“万宇”“八荒”“天符”“明祀”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天地的神秘与伟大,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融入了古代的天命观、祭祀文化等诸多典故,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深邃,韵味悠长。语言简洁凝练却富有强烈的感染力,短短数语,便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首诗不仅是对天地自然的颂歌,更是武则天对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有力宣示。她借助对天命的宣扬,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表达出对国家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它为后世研究武则天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貌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和历史资料,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波澜壮阔时代的精神内核。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