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393章 明堂乐章之三《舒和》

第393章 明堂乐章之三《舒和》(1 / 1)

明堂乐章之三

古韵祈情,敬祖华章:《舒和》赏析

舒和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

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

《舒和》宛如一阕穿越千年的雅颂,以其庄重而深情的笔触,将古代祭祀的宏大场景与深远精神内涵娓娓道来。这篇祈文不仅是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的抒发,更是对孝道传承、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教育意义,成为我们洞察古代祭祀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一扇窗。

首联:祭祀启幕,敬奉祖先

“御扆合宫承宝历,席图重馆奉明灵”,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庄严肃穆的祭祀现场。“御扆合宫”描绘出帝王在宫殿之中,背靠屏风,主持祭祀仪式的庄重画面。“御扆”象征着帝王的尊贵与权威,而“合宫”则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场所,彰显祭祀的规格之高。“承宝历”寓意承接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岁月与历史,体现对家族延续和祖先功绩的敬重。“席图重馆奉明灵”,“席图”指铺设图画,可能是描绘祖先功绩或祭祀礼仪的图案,“重馆”表示庄重的馆舍,在这里进行祭祀活动,“奉明灵”直白地表达出向祖先神灵敬奉的虔诚之心。此联通过对祭祀场景和行为的细致描绘,营造出庄重、肃穆的氛围,为整首祈文奠定了崇敬的基调,让我们仿若能看到宫殿内香烟袅袅,祭祀者们怀着敬畏之心,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祭祀准备,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饱含着对祖先的无尽追思与敬意。

颔联:太平祈愿,家国同辉

“偃武修文九围泰,沉烽静柝八荒宁”,承接首联的祭祀氛围,将视角从祭祀本身拓展到对国家和社会的祈愿。“偃武修文”体现出古人对和平与文化繁荣的追求,停止战争,倡导文治,这不仅是对祖先庇佑的感恩,更是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期盼。“九围泰”表示天下太平,“九围”指代天下,寓意在祖先的护佑下,国家各个角落都能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沉烽静柝”描绘出烽火熄灭、更柝无声的和平景象,“沉”与“静”生动地展现出战争的平息与社会的安宁。“八荒宁”进一步强调四方边远之地也能享受安宁,“八荒”代表着极远的地方,表达了对整个天下和平稳定的美好愿景。这一联不仅体现了祭祀者对国家和平的祈愿,更展现出古人的家国情怀,认为通过祭祀祖先,传承孝道与敬意,可以得到祖先的庇佑,使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有序,深化了祭祀的内涵与意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古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体评价

《舒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古代祭祀祈文中独树一帜。从艺术表现来看,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用词精准,如“承”“奉”“偃”“沉”等字,生动地展现出祭祀的庄重和对和平的祈愿;“御扆合宫”“席图重馆”“沉烽静柝”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更增添了其文化底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结构上,首联描绘祭祀场景,颔联抒发家国祈愿,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从文化价值而言,它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重要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古代祭祀的仪式、流程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对祖先的尊崇、对孝道的践行以及对社会和谐的追求。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学表达的杰出范例,传承了中华民族重视家族、追求和平、崇尚和谐的传统美德,为后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铭记历史,传承文化,心怀感恩,追求和谐,让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