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428章 五郊乐章之十九《白帝商音》

第428章 五郊乐章之十九《白帝商音》(2 / 2)

三联:“万方静谧,九土和平。”

?内容:“万方”泛指天下各地,“静谧”形容安静、平和;“九土”即九州大地,代表整个国家。此联描绘出一幅天下安宁、国家太平的祥和景象。在秋季这个丰收的时节,国家政治稳定,百姓生活安宁,一片太平盛世的繁荣画卷跃然纸上。

?赏析:诗人从自然的丰收延伸到国家社会层面,展现了唐代的繁荣与安定。“万方静谧,九土和平”不仅表达了对国家太平的赞美,更体现了诗人对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祈愿。在古代,国家的稳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丰收之年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安定,这两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珍视,同时也暗示了祭祀白帝的意义之一——祈求神灵护佑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四联:“馨香是荐,受祚聪明。”

?内容:“馨香”指代芬芳的祭品,“荐”表示献上。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将精心准备的芬芳祭品敬献给神灵。“受祚”意为接受赐福,“聪明”在此处可理解为希望神灵赐予贤明的君主,使国家得到更好的治理。此联表达了祭祀者祈求神灵庇佑国家,希望国家能在贤明君主的领导下更加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

?赏析:作为全诗的结尾,“馨香是荐,受祚聪明”直接表达了祭祀者对神灵的虔诚祈愿。“馨香是荐”体现了祭祀者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神灵的敬意,通过献上芬芳的祭品,表达与神灵沟通的诚意。“受祚聪明”则将祭祀的目的升华到国家层面,不仅祈求神灵庇佑,更希望神灵能赐予国家一位贤明的君主,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这两句诗体现了祭祀活动的核心意义,即通过与神灵的交流,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整体赏析

主题

这首诗围绕唐代祭祀白帝(西方之神)的场景展开,通过描绘秋季的自然景象、丰收盛况、国家的繁荣和平以及祭祀仪式,全面展现了祭祀的庄重与神圣。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神灵的崇敬之情,以及祈求神灵庇佑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深刻反映了唐代祭祀文化与人们对自然、国家的敬畏和期许,体现了古代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人与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

意境

诗人以简洁庄重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且充满生机的意境。从首联描绘的秋高气清的自然景象,到次联呈现的丰收喜悦,再到三联展现的国家太平,最后到四联表达的虔诚祈愿,诗歌层层递进,将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读者仿佛置身于唐代的秋季祭祀现场,既能感受到秋季大自然的宁静与丰饶,又能体会到祭祀仪式的庄重肃穆,以及人们对国家繁荣和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使整个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神圣氛围。

艺术特色

1.意象运用精妙:诗中运用了“白藏”“天高气清”“岁功既阜”“庶类收成”“万方静谧”“九土和平”等丰富而生动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准确地描绘了秋季的特征、丰收的景象以及国家的状态,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白藏”点明秋季,象征着万物收敛成熟;“天高气清”描绘出秋季的气候与天空,营造庄重氛围;“岁功既阜”“庶类收成”体现丰收的喜悦与对自然的感恩;“万方静谧”“九土和平”展现国家的繁荣安定。这些意象相互交织,构建起一个丰富而立体的诗歌世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深刻领略唐代祭祀文化与社会风貌。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