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方丘乐章之二·金奏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
神凝博厚,道协高明。
列镇五岳,环流四瀛。
于何不载,万宝斯成。
当古老的祭祀钟声在天地间回荡,华夏先民怀着对自然的虔诚之心,以诗歌为祭文,向厚德载物的大地致敬。这首《祭方丘乐章之二·金奏》,恰似一曲雄浑壮阔的自然赞歌,将大地的神圣、庄严与丰饶,以凝练的笔触镌刻于历史的长卷之上,字里行间流淌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生命奇迹的礼赞。
首联“坤元至德,品物资生”,诗人以深邃的哲思与炽热的情感,揭开了对大地歌颂的序幕。“坤元”源于《易经》,象征着大地初始的力量与根源,“至德”二字更是将大地的品德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境界。它犹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以包容万物的胸怀,承载着高山大海、江河湖泊,滋养着世间万千生灵。“品物资生”四字,则生动勾勒出大地之上生命勃发的盛景:春日里破土而出的嫩芽,夏日中肆意绽放的繁花,秋季里沉甸甸的稻穗,寒冬时蛰伏于地下的生命种子……从微观的微生物到庞大的哺乳动物,世间一切生命形态,都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诗人在此不仅表达了对大地孕育生命的感恩,更暗含着对生命起源与发展的深沉思考,展现出对自然神奇创造力的由衷惊叹。
颔联“神凝博厚,道协高明”,诗人将笔触从具象的生命景象转向抽象的精神层面,赋予大地以神圣的灵性与崇高的智慧。“神凝博厚”仿佛为大地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感受到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下,蕴藏着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凝聚着深厚的底蕴,守护着世间万物的安宁与繁荣,仿佛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神灵的庇佑。“道协高明”则进一步揭示了大地运行的规律与宇宙大道的契合。日升月落、四季轮回、寒暑交替,大地以其独特的节奏,维持着自然界的平衡与秩序。诗人在此以大地为喻,试图探寻天地间的至理,在对大地神灵的敬畏中,寄托着对高尚道德与智慧的向往,期望从天地之道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实现心灵的升华。
颈联“列镇五岳,环流四瀛”,诗人如一位丹青妙手,挥毫泼墨间勾勒出大地山河的壮美画卷。“列镇五岳”,泰山的巍峨、衡山的灵秀、华山的险峻、恒山的奇绝、嵩山的古朴,五座名山犹如大地的脊梁,巍峨耸立,气势磅礴。它们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记忆,以雄浑的姿态彰显着大地的威严与力量。站在五岳之巅,云海翻涌,群山连绵,让人真切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与壮阔。“环流四瀛”则描绘出四海奔腾环绕的恢宏景象。东海的波涛汹涌、南海的深邃辽阔、西海的神秘莫测、北海的冰封壮美,海水浩浩荡荡,波涛拍岸,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这四海不仅界定了大地的边界,更象征着大地的辽阔无垠与包容万象。诗人通过对五岳四瀛的生动描写,将大地的雄浑气魄与壮丽景观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于大自然的壮美之中,由衷地生出对大地神奇力量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尾联“于何不载,万宝斯成”,诗人以强烈的反问与坚定的肯定,将对大地的歌颂推向高潮。“于何不载”一句,如洪钟巨响,振聋发聩,斩钉截铁地强调了大地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特性。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脉、奔腾不息的江河,还是繁华热闹的都市、宁静祥和的乡村;无论是古老的文明遗迹,还是新兴的现代科技,都被大地稳稳地托举着。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孕育着未来的希望,以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世间的一切。“万宝斯成”则进一步展现了大地的丰饶与慷慨,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地下埋藏着珍贵的矿产资源,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动力;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丰富的农作物,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山川河流间生长着奇珍异草、飞禽走兽,构成了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诗人用这两句诗,将对大地的感恩与赞美之情抒发得酣畅淋漓,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大地无私奉献的敬仰,以及对大自然馈赠的珍视。
纵观全诗,诗人以对大地的歌颂为主线,从生命的起源、神灵的庇佑、山河的壮美到万物的繁荣,层层递进,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大地的伟大与神圣。在艺术手法上,诗人巧妙融合了象征、比喻、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借助“坤元”“五岳”“四瀛”等丰富意象,构建出雄浑壮阔的意境,使抽象的情感与哲理变得具体可感。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读来气势磅礴,极具感染力。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唐代诗人对宇宙、生命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它蕴含着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与唐代诗人一同领略大地的神奇与壮美,感受他们对自然的深情与敬畏,体会那份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对天地万物的热爱与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