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百年沉船
1925年深秋,苏州河上漂浮着一艘漆成墨绿的驳船。船身布满藤壶,桅杆上挂着褪色的龙纹灯笼。当它缓缓驶过外白渡桥时,桥面上的巡捕房突然响起警报——三天前失踪的棉纱厂童工尸体,此刻正整齐地码在甲板上。
老船工们私下议论,这艘幽灵船每隔三十年就会出现一次。上一次是1895年,当时整条苏州河漂满死鱼,鱼眼都泛着诡异的蓝光。而更早的1865年,有外国传教士在日记里记载,看见船上站着戴青铜面具的怪人,他们在月光下举行某种献祭仪式。
第一章:失踪者档案
2025年3月12日,星期五,凌晨两点。
林夏裹紧风衣,站在苏州河沿岸的防汛墙边。河面泛着油腻的光泽,对岸的陆家嘴霓虹闪烁,却照不亮这片阴影笼罩的水域。她低头看了眼手机,屏幕上是刚刚收到的匿名邮件:“来苏州河13号码头,你要找的答案在这里。”
作为《申城晚报》新来的社会版记者,林夏正在调查最近频发的失踪案。过去三个月里,已有七人在苏州河沿岸离奇消失,最后一次出现在监控里的画面都是独自走向河边,然后像被什么无形的力量拽入水中。
“林记者?”身后突然响起沙哑的声音。
林夏猛地转身,手电筒光束里出现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他穿着褪色的蓝布衫,腰间别着个黄铜烟盒,浑浊的眼睛里映着河面的反光。
“我是老周,在这码头看了四十年仓库。”老人指了指身后黑洞洞的厂房,“邮件是我发的。有些事,该让年轻人知道了。”
仓库里弥漫着发霉的气味,老周点亮一盏摇晃的白炽灯。墙上贴着泛黄的剪报,标题都是“苏州河神秘失踪案”,时间跨度从1955年到1985年,每隔三十年就会出现一次高峰。
“看见这个标记了吗?”老周用指甲划过一张1955年的照片,照片里的尸体手腕内侧有个淡蓝色的月牙形印记,“当年法医说是生前纹身,但没人记得失踪者纹过身。”
林夏突然感到一阵寒意。她想起最新的失踪案受害者,那个叫陈雨欣的女大学生,尸体被打捞上来时,手腕内侧同样有个淡蓝色的月牙印记。
第二章:石库门夜话
老周从铁皮柜深处掏出一本牛皮封面的笔记本,纸页已经脆得一碰就碎。
“这是我师傅临终前交给我的,他当年是巡捕房的仵作。”老周翻开泛黄的纸页,“1925年那起案子,他解剖了那些童工的尸体。”
林夏凑近细看,字迹潦草的笔记里写着:“尸体内脏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黏腻的黑色物质。经检测含有大量磷元素,推测是某种祭祀仪式的残留物。”
“还有这个。”老周指着笔记本里夹着的一张泛黄照片,照片里是一艘墨绿驳船的船头,龙纹灯笼下挂着一串青铜铃铛,“当年巡捕房想打捞这艘船,结果所有靠近它的船只都发生了事故。最后是请了龙虎山的道士来做法,才让它沉入河底。”
离开仓库时,天已经蒙蒙亮。林夏沿着苏州河往地铁站走,经过一座废弃的石库门弄堂时,突然听到细微的哭声。
她停下脚步,手电筒扫过斑驳的砖墙,最后落在一扇虚掩的木门上。门楣上挂着褪色的“陈宅”木牌,门环上缠着几缕白色的纸钱。
哭声是从门后传来的,时断时续,像是个小女孩在呜咽。林夏深吸一口气,伸手推开了门。
门轴发出刺耳的尖叫,门后是个杂草丛生的天井。月光下,她看见一个穿着红色连衣裙的小女孩背对着她站在井边,两条小辫上扎着白色的蝴蝶结。
“小朋友,你怎么在这里?”林夏轻声问。
小女孩慢慢转过身,林夏倒吸一口凉气——她的脸是青灰色的,眼睛里爬满血丝,嘴角咧到耳根,露出两排尖锐的牙齿。
“姐姐要来找我们吗?”小女孩用沙哑的声音说,“河神爷爷最喜欢新鲜的内脏了。”
林夏转身就跑,身后传来小女孩咯咯的笑声,还有湿漉漉的脚步声在追赶。她跌跌撞撞跑出弄堂,直到看见晨跑的路人,才敢停下来大口喘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