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兴阿有金手指,知道肃顺必死无疑,但是肃顺不知道,他自己感觉还挺良好。肃顺觉得即便奕欣搞了政变,他也至多是权利受点损失而已。别说身家性命了,连官位都不会丢,只是不能再执掌天下大权,一个大学士还是能保住的。
如果不是果兴阿没被肃顺干掉,又不计前嫌的插了一杠子,肃顺此时已经沦为阶下囚了,但肃顺的心里并不象他正在吃牢饭的老兄跟载垣一样惧怕。他虽然也没什么靠谱的办法,但是他对于自己能够脱身,还是自信满满的。因为按照惯例,审判他们这种案子,绝非三两天就能结案定罪的。此时已是十月初二日,而早有上谕明定于十月初九日举行嗣皇帝登基大典,在大典期间是万不能杀人的,何况像他们这样的顾命大臣?所以肃顺觉得自己的性命绝对没有危险。
而且如何处置像他们这样的国家重臣,皇太后与恭亲王奕欣也必定会循例征询各重要疆臣的意见,如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广总督官文等。就算皇太后与恭王必欲置自己于死地,采取非常手段,并不征询曾国藩等人的意见。在这段时间里,罢黜顾命大臣及拿问他们的上谕也必已布告天下,以肃顺对曾、官等前方将帅的提拔维护之恩,他们在见到这道上谕后,纵使不能带兵入京实行“兵谏”,也必定会联名上一道奏折,切切实实的申明祖制,替顾命大臣辩护。
此时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刚刚从太平天国手里收复长江重镇安庆,与太平天国的战事正到了决战的紧要关头,朝廷对湘军倚重之深,也已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何况曾国藩乃湘军统帅,更是总揽全局的“前敌总指挥”,他们兄弟的帐,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欣无论如何不能不买。另一位湖广总督官文,更是被朝野视作旗人中的佼佼者,实际上他这个“佼佼者”完全是仰仗湘军成事。所以假如曾国藩找他一起上疏稳定朝局,回护顾命渊阁大学士柏葰。而如周祖培等汉人大佬,则恨他飞扬跋扈,目中无人。满汉大臣宗室亲贵,有此几端合流,肃顺已经是非死不可了。不但他非死不可,而且还非速死不可,不给他一点翻盘的机会。
“你说的我都知道,我也没指望他们,江南自有人保我!”听果兴阿把自己的坏人缘给絮叨了一遍,肃顺已经有些不耐烦。
“六哥,不是我泼你冷水啊!曾国藩这个人我虽然没见过,但也多少了解一些。此人的处事风格向来是明哲保身,会不会出面搭救你,实在是在未知之数。而且现在朝廷在江南用兵正急,无论是您当政,还是六爷掌权,此时都非全力仰仗他的湘军不可。他和他的湘系将领,都大可不必来趟这混水!”
果兴阿这番话推测居多,虽然历史上曾国藩也没救肃顺,但那是因为慈禧和奕欣动作太快,曾国藩还不知道消息,肃顺就死了。曾国藩到底会不会出手帮肃顺,果兴阿其实也说不好。但是现在如果肃顺不能支持他,他靖难勤王的政治基础可就不牢了。果兴阿毕竟只有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并不在赞襄政务王大臣的行列,自己单干很难获得其他助力。
“曾伯涵(曾国藩字)谦谦君子,岂会辜恩负义!”肃顺其实心里也有点含糊了,曾国藩这个人他也有点说不好。他对曾国藩有恩不假,但那可都是因为国事,并没什么私谊。
梓宫回銮之前,肃顺曾让自己门下六子之一的王闿运,给曾国藩写过信,要这位份举足轻重的“前敌总指挥”亲自入朝觐见,以申明祖制,庶母后不得临朝。但曾国藩素来常怀忧谗畏讥之心,在收到王闿运的信以后却没有作任何表示。肃顺自问对曾国藩谨小慎微的性格十分了解,以为曾国藩的不作表示,其实就是与自己达成了某种默契。现在回过头来再想想,曾国藩的态度还真不好说。
“六哥,这次六爷这么大的手笔,不杀你们煜,虽然谁也打不过果兴阿,但是他们却能困住果兴阿。果兴阿已经不是腹背受敌了,而是四面开战,战略上极端不利。
而且固安本来也不是啥好地方,地域狭小还无险可守,物产和人口都很贫瘠。原来能够对付混着,是因为能够吸收其他地方的资源,现在这些资源可全都断绝了。没有了外部资源的供给,兵工厂要不了多少时间就得停产,没了武器优势,果兴阿还怎么混。而且守卫这么个鸡肋一样的根本重地,还牵制了果兴阿大量的兵力。
所以果兴阿只有两个选项,其一是朝廷主动招安果兴阿,把谋杀果兴阿的锅让,也是屁用没有。
果兴阿挠头的时候,京里的奕欣和慈禧也在挠头。奕欣多少还有点埋怨慈禧,你说你把孙猴子搞定了,现在猴子急了是个什么情况。不过埋怨归埋怨,办法还是得想,总不能看着猴子大闹天宫。但果兴阿就是个大刺猬,谁也打不过他,实在是让人头疼,好在还有一个文祥。
文祥不愧是奕欣的谋主,他也看出了果兴阿现在的窘境,所以他给奕欣提出了二个策略。第一个策略是招抚果兴阿,按原计划把责任都推给肃顺。这么做可以消弭眼前的祸患,但是将来果兴阿到了北疆若是做大了,还得再想办法。第二个策略则是把果兴阿和肃顺一勺烩了,直接宣布果兴阿为叛军,调集京畿各路人马和果兴阿打消耗战,宁可让果兴阿肆虐京畿,也要活活耗死他。这么做能一劳永逸,不过果兴阿的战力实在太强,真打起来的话,估计北京城都得打平了。
文祥怎么也没有想到,奕欣和慈禧只是选择性的听取了他的意见,然后创造性的想出了第三种策略。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