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项事务已了,特普钦便要离开他耗尽毕生精力的黑龙江了,朝廷要他调任盛京将军。特普钦就是盛京人,一把年纪能回老家是天大的喜事,但是看着黑龙江的滚滚江水,老将军的心里,却是无限的不舍。
“将军北复故土之时,在我灵前烧上几张纸钱,告诉我一声啊!”特普钦临走前只求了果兴阿这一件事。
“老将军回去盛京,好好修养身体,定有你我于庙街对饮之时!”庙街是失地比较北的地区,果兴阿用此来表达了自己收复故土的决心。
“拜托了!”特普钦对果兴阿深深的施了一礼,然后洒泪而去。
送走了特普钦,果兴阿也要回吉林去安排内政,在离开瑷珲之前,他对固安军各部的部署做了细微的调整。以博日图的轻骑兵旅部,驻防哲里木盟地区,威慑哲里木盟、锡林郭勒盟、昭乌干达盟等蒙古王公。以纳什的暂编第四步兵团驻防吉林省的乌苏里江以东的地区,以吉英的第二步兵团驻防吉林腹地,并协防博日图的轻骑兵旅。阿克敦的暂编第三步兵团则驻防三姓地区,并沿江部署防御,与伯力地区的俄军对持。李枝的第二轻骑兵团以齐齐哈尔为中心,驻防黑龙江东部地区,阚长城的第三轻骑兵团以海拉尔为中心,驻防呼伦贝尔等黑龙江西部地区。谭绍光的骑步兵一团、孔震的炮兵团一部驻防瑷珲,巩固江防,随时监视对岸俄军动向。曹梦的轻骑兵一团则沿江巡查,作为机动兵力,随时支援各部。毕云涛的步兵一团,作为预备队驻防哈尔滨,随时准备应对各地的突发情况。以上各部,除谭绍光、毕云涛、曹梦、博日图、阿克敦所部外,全部兼有生产建设兵团任务,在地方教导百姓开垦耕种之外,还要组织编练民兵。
走到哈尔滨的时候,果兴阿又给前线各部下了两道命令。第一,除固安军外的原有各部清军,一律打散编制撤至哈尔滨,由毕云涛重新整编训练,军官进入教导队培训考核后再行安排,如有违令者就地正法。第二,断绝与北岸俄方的一切贸易往来,封锁黑龙江、乌苏里江航道,禁止任何船只以任何理由往来,仅允许沿江百姓在获得军方许可后,在部分水域打渔。凡私越停官们把统计的北满地区百姓情况汇报给果兴阿,果兴阿就高兴不起来了,他面对的麻烦有点大。北满地区共有在册居民四百多万,而因为流民逃荒等原因,还有一百多万籍册上没有的百姓,再加上北边迁回来的三十多万人,总数人口数才区区六百万而已。民族上汉、满、蒙、回、锡伯、赫哲、鄂伦春等等全都有,还有二十多万的朝鲜族。而且这帮朝鲜人的来历还有点问题,他们聚居在延吉一带,谁也说不清他们是祖辈一直居住在这里的,还是趁着大清封禁东北,从朝鲜逃过来垦荒的。这帮家伙除了能歌善舞、会做辣白菜之外,还异常的滑头。官府若是统计田产,他们就是世居于此的本地人。官府若是收税,他们就是逃荒而来的小邦饥民,乞食于上国仅一季而已,得活命之后便返回故国,哪里能够缴税。
果兴阿可没吉林将军那么好糊弄,一句话就解决了朝鲜族人问题。若是自认中国人,就好好耕作,服从政府安排,按时的缴纳税赋。若是只想占便宜,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全都回朝鲜去。固安军马上就要建立边防站,再敢无故越境,立即格杀。
一帮仗着民族身份,想偷税漏税的小朋友,还是好处理的,果兴阿为难的是大头的六百万贫下中农。毫不夸张的说,整个北满地区除了个别的贵族富户,绝大部分人都住的是窝棚,吃的是野菜,一年四季只有一身衣服。如果不能改善这一大群人的生活状态,果兴阿接手的就不是一个根据地,而是一座巨大的难民营。而且果兴阿这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六百万人还没有一个欧洲大国的军队多,将来怎么依靠他们去争锋世界。
所以在宽城子的破衙门里,果兴阿苦思了三天,又和皮润民等人商议了五天,才勉强想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主意。北满州地大物博,荒地连天遍野,这帮人之所以混的连饭都吃不饱,主要是因为技术落后。漫长的小冰河期,让东北的许多地方都不适合耕种,所以辽宁以北的居民大多数都退化回了渔猎部落水平。当气候回暖之后,他们已经忘记了如何耕种,又没有先进的农具和适合的作物,自然是越混越惨。同样的环境里,刚刚从关内迁来的移民,就可以快速的开垦荒地,大肆耕种,不但能够自给自足,还能*钦的江防部队。找到了大概的方向,问题就好解决了,原住民不会种地,让关内的移民来教他们种就好了。
再有就是土地方面,关内有大量的地主,农民很多都是佃农,关外也大部分都是佃农,但却没有多少地主,因为开垦出来的土地都在八旗贵族手里。因为旗籍隶属关系的问题,百姓们仅凭辛苦劳作是无法改变自己生活的,他们的一切劳动所得,都属于他们的佐领和世家,他们能得到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八旗制度是把军、政、财三方面都集中到了集体,然后归属于大奴隶主所有的一种制度,所以果兴阿在解决政权和军权问题的时候,已经把土地的事都解决了,所有的原有贵族都被果兴阿给弄到了城里,他们原有的一切都归了果兴阿。现在果兴阿把这一切都交给政府就好了,虽然名义上果兴阿依旧是一个以个人为单位的大领主,不过他把一切都变成了政府运营,成为了一种变相的国家土地所有制。这样旗下人、旗奴的耕地问题就都解决了,他们头上大小的奴隶主被一扫而空,只剩下一个果兴阿,而果兴阿相当于国家。至于不归八旗管束的人,就更没有土地问题了,朝鲜人私自开垦的直接没收,小地主依旧是果兴阿赎买,部落方面就更省心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土地的概念。
而且在皮润民的启发下,果兴阿发现八旗制度还有点用,这种军政一体的制度,特别适合用来管理偏远落后的农村,而且还能够解决果兴阿一直想提出的国籍和公民权问题。只有人民有了公民权,知道自己是哪国人,才能培养起人民的爱国情操,也便于各类行政管理。但是果兴阿现在抛出国籍和公民的概念,根本没人听得懂,又因为和朝廷的微妙关系,操作起来困哪非常的大。所以果兴阿决定授予他统治区内的所有人旗籍,用旗籍来代替国籍这个名称,实际意义却是差不多。而且因为八旗原本是军事组织,在调配和管理方面,也就方便了许多。
在这个思路下,果兴阿推出了他的农村政策,即以村为单位,实行生产大队制度,并以派驻的士兵为生产大队长。生产大队是生产、行政组织,平时在大队长的带领下,从事生产劳动,并完成政府指派的徭役任务。同时生产大队也是一个军事组织,一旦遇有战事,便立即以队长为指挥官,成为民兵排,直接参与战斗。这套政策,具备极高的可行性,因为原来的八旗制度大体就是这样。关外的居民都非常熟悉这一套东西,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对百姓来说,只是换了一个领导人而已。制度虽然类似,但是思想却完全不同。
对于即将大规模到来的关内移民,果兴阿也要把他们纳入到这个体系之中,所有的移民都会被打散分配到这些原有的村子里,按照成为这个庞大集体的一份子。当然果兴阿也不是要把所有人都送到农村去种地,他是按学问分的。新到达的移民,认字的一律进城,接受速成教育后,他们可以成为工人,甚至进一步深造,成为更优秀的人才。只有不认字的人,才会被分配去农村,在种地和交人种地的同时,由生产队长教他们认字。至于最后他们会成为什么人,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就看他们自己了。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