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只既可怜又可笑的猴子尚不自知,还在不停晃着手臂,似乎让大家为了他的霸气宣言而膜拜。复制网址访问
却没想到,没有任何人打算膜拜,尤其是倪献森,根本不管这一套,和大家一起沉默了一会儿后,继续拔刀出鞘:“好!老宗!既然你这么自信,那咱们可就说死了,一分一顿!”
宗欣承狂妄应道:“说死就说死,一分一顿!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大家都给我作个见证啊!”
王家良这时又在旁边帮腔:“好!我们都作见证!不过,老宗啊,到时候你不能只请老倪一个人吧?”
宗欣承先是一愣,继而应道:“好!没问题!到时候重点请老倪,在场的各位都作陪,正好能凑够一桌!”
“好啊!哈哈!那就这么说定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唐卡领头振臂一呼,大家也都随之发出了欢呼,让旁边经过的人纷纷侧目。
“好!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被他们围在了最中央的宗欣承,这时已完全冲昏了头,居然与他们赌起重誓来。
末了,这只猴子似乎开始醒过闷儿来,一个劲儿地挠头,大声叫道:“不对吧!我这如果考上中古语应用的例子说明公文发展沿革,并谈谈自己对公文写作要义的体会和感受。这道题竟然是大题的第一题,三十分!
另一道是请简述法治城市的“法治”内涵,请结合自身理解谈谈西京建设法治城市构想。可惜这一道不是大题,而是一道简答题,只有五分。如果是大题,那可就真是爽歪歪了。
不过,这也算知足了,二十加三十加五,已经有五十五分尽入自己囊中!五十五分啊,其他的只要都写满,上六十分肯定是铁板钉钉的。更重要的是,其他的虽然没见过,但基本上都是触类旁通,只要好好答,肯定能得个二十多分,这次考试上古语应用的大题。
这是路晴告诉他的方法,答题过程中遇到会做或者似曾相识的题目,要先答,千万不要被题目设置的顺序限制住了。先答会的,慢慢把答题的感觉写出来,后面就都好办了。
他仔细回忆了一下那天路晴帮自己复习这道题时的场景,当时路晴是看到自己书架上有一本《公文写作释义》,随手拿起来就问了他这个问题。所以,这个题目的答案当时并没有写到答题纸上。不过,因为这是第一个问答,他对此印象很深刻,记得很清楚,甚至连她当时问出的“来文收悉”中的“悉”字,和“关于”与“鉴于”的区别,他都一下想起来了。
略一思忖,他提笔就答。
公文用语是从古代公文中沿用下来的。比如说“来文收悉”中的“悉”字,就是一个古语沿用。“悉”字古义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意思是全与详尽,这是它的本义。因为它由“采”和“心”组成。“采”的本义是指“人或动物用爪子翻捡、辨别食物”,再加上“心”,就是在心中仔细辨别事物。平时常用的“悉数”、“详悉”都是这个本义。第二种解释是由这个本义衍生而来,就是详细地知道、叙述等。比如“熟悉”就是非常熟识了解,“洞悉”就是非常清楚地知道。“来文收悉”中的“悉”字,就是这个引申义。也就是说,来文收悉不光指来文收到,还指已全面了解来文,这才是“来文收悉”的全部含义!
都说万事开头难,开完这个头,他很是自信地停了停笔。默默的,他有一种预感,这个头开得非常完美,接下去只要象打太极一样,一切顺势而为、顺水行舟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