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见情势缓和了下来,李元翼趁机劝道:“陈将军,这么多人都留在大殿内,乱哄哄的不好议事,不如让其他大臣先行退下,留下大王和我慢慢商量,如何?”
李倧见李元翼愿意冒着危险留下来与自己共进退,感动不已,哽咽着说:“难为爱卿你了。危难时刻,真真是疾风知劲草,原来爱卿才是最忠心的人。”
李元翼恳切地回答:“这种时候,臣怎么能不守候在大王身边呢?请大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帮助大王渡过这次危机。”
陈雨咳嗽两声,打断了二人君臣相宜的戏码:“咳咳,这个,李首辅啊,你的提议我可以接受,就留下你们二人商议,让其他人先走吧。相信国君加首辅的组合,绝大部分事都可以做主了。哦,对了,崔判书作为经历整件事的当事人,也可以留下来。”
李元翼深深鞠躬:“多谢陈将军。”
双方达成一致后,其余大臣被允许离开大殿。端着龙经营过,引来清军攻击,种种因素相加,这里的人口相对稀少,可供耕种并且缴纳赋税的田亩也不多。
现在陈雨大肆垦荒,鸠占鹊巢,据铁山郡守提供的消息,其屯田的数量已经与原住民的农田数量相差无几,加上其以后将会大量招纳辽东逃亡的汉人,用不了多久,汉人的数量会大大超过朝鲜当地人,屯田的范围也会遍布铁山每个角落,在这种情况下,“免除赋税徭役”、“设专人管理、地方官府不得干涉”,就意味着铁山彻底沦为陈雨的后花园,朝廷将对这块地域失去控制。
李倧一时没有想明白其中的利害之处,但也不敢轻易答应,毕竟陈雨这样厉害的角色,提出的条件一定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他用征询的目光看着李元翼,希望能从这位领相眼中得到答案。
李元翼倒是想明白了,可是又有什么用?不答应的话,他赤手空拳能逼退对方几千大军吗?
权衡再三之后,他闭上了眼睛,心情沉重地点了点头。
李倧见首相示意可以答应,便立马对陈雨说:“好,这个条件,寡人答应了。”
陈雨满意地笑了,他伸出了第二根手指:“第二,之前提议的由我代管釜山-对马藩海贸线路的条件要修改。我现在要的不仅仅是朝鲜从大明带回来的贡品,而是要以朝鲜使团的名义,在大明境内大量吃进生丝等紧俏货物,然后经由釜山浦倭馆销往对马藩,朝廷不得干涉。期限也要从三年,改为十年。”
这下别说李倧了,李元翼和崔鸣吉也都不太清楚这样修改的目的何在,在他们看来,无非是原来的条件进行措辞上的调整而已,没有本质区别。
只有陈雨自己明白这样做的意义。原来朝鲜使团去北京进贡,除了皇帝赏赐的东西,使团成员还私下去民间购置生丝等货物,然后带回国内,经过设在釜山的倭馆销往对马藩。这种自发的、非常规的贸易活动,只是朝贡制度的衍生物,规模相当有限,但是因为有外国使团的光环加持,收购起货物来比普通商人要有许多便利——大明王朝历来喜欢以天朝上国自居,不管哪任皇帝都希望看到万国来朝的盛况,所以对进贡的外国使团都是优容有加,对于朝鲜人私下购置货物的行为不仅不制止,还明里暗里地创造有利条件——陈雨想做的,就是借助朝贡的保护伞,把这种有利条件利益最大化,把自发的零星商业行为变成有组织、上规模的商业活动。</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