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对于乙支文德这人,恐怕后世除了棒子国的人以外,没多少人知道他有什么光辉事迹,不过要是提到棒子国每年都要搞一搞的“乙支自由卫士”军事演习,里面的“乙支”就是指乙支文德。www.126shu.com
对于乙支文德这个人的生平,恰好平时无聊爱看新闻的黄小刚通过对“乙支自由卫士”的介绍而记忆深刻,自然留了个心眼。这家伙实际上也就是指挥了“萨水之战”,用计谋重创隋朝讨伐军,的确在隋朝第二次东征高句丽的战争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时正值杨广第二次征讨高丽,聚举国之兵有约一百一十三万,分做水陆两路直指平壤,进攻高句丽。
而高句丽听到消息后,即命乙支文德为高丽西路元帅抵御隋军,他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制订了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略战术,将高丽全国的三十万部队分成几条防守战线。
第一条战线在辽河,高句丽军队在这里首先同架浮桥渡河的隋军先头部队展开了激烈的阻击战,在给敌人以打击后,便退守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的中心是辽东城,这里是平壤的门户,因此辽东城的攻守战斗异常激烈,隋朝的百万大军将这座不大的城池团团包围、昼夜攻击,高句丽守军则坚决抵抗、宁死不屈,双方在城下相持达五个月之久。
眼见不能迅速攻下辽东城,杨广只得调派三十万军队直扑平壤。
平壤是高句丽防御战的第三条战线,也是最后一条战线。当时杨广一面从辽东派出三十万陆军,一面从山东半岛调集三百艘战舰,四万水兵组成一支大舰队,渡海而来,准备水陆并进、夹攻平壤。
如果杨广的这个水陆夹攻作战计划能够顺利实施,那么平壤是很难守住的。
所以乙支文德也就建议将平壤城的百姓疏散,让高丽王移驾开城后,让高建武出面向隋军请降,通过采取了反复请降的拖延战术与隋军周旋了数月。
然后在隋军回师的必经之地萨水(清川江),乙支文德命人筑坝蓄水,当隋军过河之时,乙支文德下令开闸放水,大批隋军因此被水淹死,随后乙支文德带领早已埋伏好的高句丽军队对断粮多日的隋军队发动猛攻。
当然,从纯粹的军事方面来说,胜者为王败则为寇,乙支文德通过诈降的战术与隋军周旋的确属于军事战术方面的胜利,这点并无什么不妥之处,但后世的棒子们将他称之为高丽军神,却是纯粹给别人家的老祖宗脸上贴金(高句丽人可不是鲜族人的祖宗),把牛逼吹大了。
实际上这次高丽人的反应,已经算是极为神速了,虽说天凤军这边是去年冬天登陆的旅顺(都里镇),但因为奢卑城的位置守着半岛南部与北部连接的道路,而且还大雪封山,待到今年开春得知消息之后这才派出的信使,而高丽王庭几乎都没耗费什么时间便下令乌骨城派出了一万人马,可见是极重视天凤军这股从中原渡海来袭的敌人,或许是认为根本就是隋朝的先锋军。
乌骨城的所在,约为后世今辽宁凤城,所以相距奢卑城的直线距离差不多有五六百里,加上一路行军还要翻山越岭,全程没有个七德领军出乌骨城后,也是相当谨慎的每日行军三十里,然后沿着辽东半的南部海岸缓行,并且还派出三五百人一队的狩猎队伍,开始进入山区行猎和洗劫山中的高丽百姓。
辽东半岛北部的山区,在这个时代算是荒无人烟之地,高丽人在此既无城池也没有实际控制的村落,其中倒是隐藏着不少扶余人后裔和辽东靺鞨、奚人的荒野部族,而且这些人还多为松散的部族聚落,连村落都没形成,而高丽人统治的手段,一如后世的辽人般,直接把这些人当成野人,用派出军队打草谷的形势来进行控制。
然后高丽人的一万大军在进入了辽东半岛北部之后,这些部族顿时就得面临灭顶之灾,打肯定是打不过了,逃也不能向北部逃,在得知了高丽大军之所以南下的原因是奢卑城被隋人(隋朝)占领之后,各部族都是灵机一动纷纷举族南迁,往奢卑城投奔过来。
再来说回到了旅顺港的黄小刚,他当然也不是托大把这一万高丽人不放在眼里,在经过权衡之后,他让船队在送回一部分从奢卑城起获的战利品的同时,也给高密的黄娜送信,看看能不能调它个三、五十个排过来,就眼下看来最好的战术安排应该是引高丽人强攻奢卑城,然后黄小刚在领着天凤军走到背后给来一下狠的,但他手上区区八百人自然很难完成这样的战术安排。
此外,旅顺港的建设也自然要继续,辽东的春夏极短,冬季太长,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啊!</content>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