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在书房中忙碌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起身来到庭院中呼吸新鲜空气。这时,王府典簿苏致和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封书信。“王爷,这是朝廷传来的加急文书。”
朱权心中一紧,连忙接过书信,展开一看,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原来,朝廷虽然肯定了朱权派遣使者调解福余卫和泰宁卫冲突的做法,但也提醒他要注意把握分寸,不可过度偏袒任何一方,以免引起其他部落的不满。同时,朝廷还询问了大宁地区的旱灾情况,要求朱权妥善处理,确保百姓的生活不受太大影响。信中言辞虽温和,但朱权能感受到朱元璋对大宁局势的密切关注和对自己的隐隐警告。
朱权将书信递给周怀瑾,说道:“周长史,你看看,朝廷的意思很明确,每一项决策与救灾举措,都要充分考量朝廷态度,即刻起草奏章如实禀报旱灾及应对计划,请求指示。你去调查一下大宁地区的旱灾情况,看看哪些地方受灾严重,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我们要尽快拿出应对之策。同时,与赵知府协同,共同统计受灾情况和拟定救灾方案。”朱权深知,旱灾不仅关乎百姓的生计,也可能影响到大宁的稳定,而朝廷的态度在这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周怀瑾接过书信,仔细看了看,说道:“王爷,今年旱灾严重,农田干裂,春耕受阻。”
他果断下令:“你先去统计受灾情况,我来想想如何调配物资,帮助百姓度过难关。”
朱权在庭院中来回踱步,脑海中迅速思索着应对旱灾的办法。他想到了之前修建的水利工程,或许可以通过合理调配水资源,缓解部分农田的旱情。
于是,他立刻召集水利方面的官员和工匠,详细询问各个水库、灌溉渠道的蓄水和运行情况。
“李工头,咱们那些水库现在蓄水量如何?灌溉渠道能不能正常通水到受灾农田?”朱权神色关切地问道。
李工头连忙上前,恭敬地回答:“王爷,水库蓄水尚可,只是部分偏远灌溉渠道堵塞,通水不畅。”
朱权闻言,果断下令:“立刻组织人手,对灌溉渠道进行全面排查和疏通,务必在最短时间内让水流到每一块需要的农田。另外,合理安排水库放水时间和水量,优先保障春耕急需用水的田地。所有的工程安排和人力调配都要记录清楚,随时向朝廷汇报进度,同时抄送地方衙门。”朱权的决策,展现出他在面对危机时的果断与智慧,同时也遵循着朝廷的监管要求。
安排完水利事宜,朱权又考虑从其他地区调运一些粮食和种子,分发给受灾的百姓,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春耕。
他叫来陈亨,说道:“陈将军,你速速挑选一些得力手下,带上我的手令,前往临近府县,向当地官府请求支援,调运粮食和种子。此事十万火急,一定要尽快办妥。但在行动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朝廷的驿站传递制度和公文往来规范,及时向朝廷和当地官府报备行程和任务进展。同时,与当地地方官协调好物资运输和交接事宜。”朱权知道,在这艰难时刻,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帮助大宁百姓度过难关,同时必须在朝廷规定的框架内行事。
陈亨领命后,立刻挑选了一支精悍的队伍,快马加鞭朝着临近府县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