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轩阁 > 女频言情 > 夜读全唐诗 > 第404章 武后明堂乐章之十一《羽音》

第404章 武后明堂乐章之十一《羽音》(1 / 1)

武后明堂乐章之十一

古韵祈丰:《羽音》里的冬日祭礼与感恩颂歌

羽音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

在华夏历史的浩渺长河中,祭祀是古人连接天地神灵、寄托美好祈愿的精神纽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真挚的情感。《羽音》宛如一曲悠扬的古调,以其细腻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徐徐铺展一幅隆冬祭祀、祈愿丰收的动人画卷,字里行间满溢着古人对天地神灵的尊崇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成为我们探寻古代祭祀文化与文学表达的珍贵篇章。

首联:冬启祭程,虔诚祈佑

“葭律肇启隆冬,苹藻攸陈飨祭”,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庄重肃穆的祭祀现场。“葭律肇启隆冬”,在古代,人们智慧地运用葭管候气之法来确定节气,“葭律”象征着季节更迭的信号,此刻它宣告着隆冬的正式来临。凛冽寒风中,冬季的序幕缓缓拉开,这不仅是自然时令的转换,更是一场神圣祭祀的开端。“苹藻攸陈飨祭”,“苹藻”,这些看似平凡却在祭祀中意义非凡的祭品,被恭敬地陈列在祭台上。它们是古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寄托着人们对神灵的尊崇与祈愿。“飨祭”一词,直白而有力地表达出祭祀的核心目的——期望神灵降临,享用祭品,从而庇佑人间风调雨顺、安宁祥和。此联短短数字,却将祭祀的时间、场景与目的交代得清晰明了,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为整首诗奠定了神圣、和谐的情感基调,仿佛能看到祭祀者们在隆冬的寒风中,怀着敬畏之心,有条不紊地布置着祭品,眼神中满是对神灵庇佑的期盼。

颔联:祭礼圆满,丰收祈愿

“黄钟既陈玉烛,红粒方殷稔岁”,承接首联的祭祀场景,进一步描绘祭祀活动的影响与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景。“黄钟既陈玉烛”,“黄钟”作为古代音律的重要代表,常与祭祀紧密相连,在此它既可以指代祭祀时奏响的庄重音乐,那悠扬的旋律仿佛能穿越时空,与神灵对话;也可象征那些陈列整齐、精美庄重的祭祀礼器,它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玉烛”,这一充满诗意与象征的词汇,在祭祀场合中寓意着光明与希望,它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点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火。“红粒方殷稔岁”,“红粒”指代饱满的谷物,那鲜艳的红色是丰收的象征,洋溢着喜庆与欢乐。“方殷”生动地描绘出谷物丰收时的繁盛景象,颗粒饱满的谷物堆积如山,诉说着辛勤劳作后的丰硕成果。“稔岁”,即丰收之年,这是古人辛勤耕耘与天地神灵庇佑的共同结晶。此联将祭祀与丰收紧密联系在一起,前半句描绘祭祀的圆满完成,后半句表达对丰收的热切祈愿与感恩,展现出古人对自然恩赐的敬畏与珍惜,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古人对丰收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仿佛能看到那堆满谷物的谷仓,以及人们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

总体评价

《羽音》无疑是一首极具价值的诗篇,在古代祭祀文化与文学表达的舞台上闪耀着独特光芒。从艺术表现来看,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用词精准且充满深意,如“肇启”“攸陈”“既陈”“方殷”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祭祀活动的流程与丰收的景象;“葭律”“黄钟”“玉烛”“红粒”等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更增添了其艺术感染力,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历史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开篇点明祭祀的时间与场景,奠定庄重基调;颔联承接上文,深化祭祀主题,表达丰收祈愿,逻辑清晰,情感层层递进。从文化价值而言,它是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珍贵资料,为我们还原了古代祭祀的仪式、流程以及人们在祭祀中的精神寄托,让我们深入了解古人对天地神灵的信仰、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对丰收的期盼。同时,它也是古代文学表达的杰出范例,传承了中华民族敬畏自然、感恩天地、追求美好生活的传统美德,为后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激励着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珍视自然馈赠,铭记历史文化,心怀感恩,追求和谐,让这些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最新小说: 从崇祯开始的祖宗集会 我何时可以回去 夜读全唐诗 揭皇榜:我竟是太子 三国之龙腾幽州,开局三千骑兵 深山修仙二十年,方知身在秦时 长生:我在大唐当土豪的那些年 逆子别闹了,爹是木匠皇帝 宋终:一拳镇关西 我为董卓之逆天改命